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要紧学科,而审美能力是艺术素养的核心,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。小学生正处于渐渐形成审美的阶段,培养学生发现美、感受美、创造美的能力,是启蒙教育的基本需要,而审美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,对学生将来的进步有着要紧用途。
1、从生活出发,提升学生审美能力
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,艺术来自于生活,在教学中,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探究美的存在,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。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,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特征出发。如对低年级学生,教师主要引导其察看日常具体的事物,描述自己和同学的外形、特点、运动特征等;对高年级学生,教师在察看的基础上,要引导他们更多地去感受和考虑,拓展学生的思维。
如在教学“春季的颜色”这一节内容时,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,容易把握具体的景象,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察看生机盎然的春季,察看花草树木的颜色,感受春季丰富的色彩。如此,学生不仅能够领会春季的美好景色,还可以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在察看过程中,教师要告诉学生,不可以粗略地观赏,而应该注意观察。譬如一朵花,花朵、叶子等不同部位总是有多种颜色,不同颜色之间还有肯定的变化,学生只有注意观察,才能更精确地把握日常的事物,也才能绘画得愈加生动具体。
对高年级学生,教师可以让他们发挥想象力,从具象到想象,感受更多的心理变化,将情绪和绘画相结合。如在教学“父母”这一节内容时,描绘爸爸妈妈的外表特点只不过教学的一部分,通过外表体现父亲和母亲的性格特点,表现出日常父母的情绪变化,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。
另外,在日常进行察看,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定义。以教学“画味觉”“画嗅觉”“画触觉”等内容为例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察看与味觉、嗅觉、触觉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,激起学生的创作想法。在察看前,教师可以提问:“人吃到特别辣的东西是什么表情?人闻到了特别臭的味道会做出什么表情?人触碰到柔软和坚硬的东西会有哪些表现?”学生携带问题察看,对这类抽象定义有了形象直观的领会,在创作中就不会无从下手。
除去鼓励学生细致地察看生活、感受生活,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日常的物品作为教学工具。如在教学“运动的动物”这一节内容时,除去让学生在日常察看动物的形态和运动特征以外,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鱼、仓鼠等便于携带且比较安全的小动物,让学生直接察看这类动物的运动特征。如此,不只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,还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,提高了学生对绘画对象的感知能力。
2、从赏析出发,提升学生审美能力
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,具备永恒的艺术魔力,而观赏名家名作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紧途径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进行名作赏析教学,通过观摩这类作品,学生不仅能够领会名家的笔法运用、配色等基本绘画方法,还可以感觉到经典作品的艺术感染力,透过画作领会文化的变迁和影响。
如在教学“画人物”这一节内容时,教师可以将西方不同时期、不同作者、不同风格的人物画整理起来,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和展示,让学生感受这类著名作家怎么样描绘人物,表现人物不一样的特征,从而初步领会中世纪古典美学、文静复兴时期、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。另外,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观看名家名作,而且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,可以通过博物馆、画展等途径观赏原作。互联网观看和直接赏析原作,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,原作给人的冲击愈加强烈,多看原作不只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,还对学生积累文化素养具备积极影响。
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名画时,教师应该注意介绍年代背景和创作风格,降低学生赏析画作的障碍。如对小学生来讲,赏析毕加索、马蒂斯等人的作品有肯定困难,教师要帮助学生知道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术语言,从中发现独特的美。
3、从实践出发,提升学生审美能力
在小学教学中,美术课的课时不多,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,仅依赖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。审美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学生需要日积月累,才能渐渐提高,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拓展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,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悟,不断提升赏析美、感受美的能力。以“父母”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,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如学生可以帮助母亲做家务,领会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。如此的实践活动看上去和绘画没直接关系,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,而情感对创作出色的绘画作品具备要紧意义。
绘画的素材源自生活的很多方面,教师应该在其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察看和创作。如在学校组织运动会、春游等各种活动时,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活动内容绘画,将参加这类活动的所见所思所想体目前作品中。教师还可以按期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、博物馆等,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。
小学美术中有很多的手工制作课程,教师不只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作,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动手实践,制作各种带有艺术设计感的物品。如在教学“印花布”这一节内容时,教师可以引入扎染,介绍趣味扎染的基本办法,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,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。
4、从评价出发,提升学生审美能力
美术课程和其他课程有着很大有什么区别,有时候没标准答案可以评判学生的创作。因此,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,绝对不能以我们的审美为标准,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,打造多样化的评价体系,不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,给予积极的反馈,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,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。如在教学“走进大自然”这一节内容时,因为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,他们没形成较好的绘画功底,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必纠结于技法的好坏,要在画作中探寻优点,表彰学生的细致察看,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。
另外,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创作之后互相评价,并点评其他学生的作品,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照自己作品发现不足,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。如在教学“这是我呀”这一节内容时,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观看彼此的作品,察看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是不是符合日常的直观感受。如此,不只显著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,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。
5、结语
在启蒙教育阶段,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,对学生的长远进步具备尤为重要有哪些用途。小学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主要载体,教师在教学实践中,应该看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。如教师应从生活出发,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。同时,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,教师要有所不同,从具象到想象,不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。除此之外,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赏析更多的名家名作,并依据具体的学习主题,展示名家有关作品,鼓励学生找机会观看原作,领会到经典作品的永恒魔力,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。
小学生活泼好动,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合美术教学,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创作情绪。教师可以将教学和其他活动相结合,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动手创作,在个人直接体验中领悟艺术的感染力。教师还应该打造多样化的评价体系,防止用单一的规范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创作,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。